高技能人才是实现“中国智造”的极大助力,也是嘉兴市打造“工匠之城”的关键所在,职业院校为现代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,产教融合是培养“校园工匠”的必备路径。
“2433”行动打造“校园工匠”培育生态链。
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全面实施产教融合,高标准打造“五级四层三段”和“双学院双中心”的“2”个校内外教学基地,实现实训基地的双维提能;重构四大能力培育目标,全链条构建“常规实践、专项实践、创新实践、综合实践”校内外交替式、模块化的“4”层实践教学体系;依托专业组建竞赛团队,“小导师”制优化竞赛指导,技能节储备竞赛梯队,全景式铺就加快工匠培养的“3”条“快车道”;访企拓岗,扩大校企合作“朋友圈”、校企贯通“导师圈”和校企一体“就业圈”的“3”个校企合作生态圈,全方位深化育人载体。
“2433”行动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发展。
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“校园工匠”的成长摇篮、成长沃土和建功平台已成功搭建,形成了“校园工匠”培育的生态链,2023年新增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、省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个、全国技术能手1人,培育省级专业(学科)带头人1位,孵化师生“嘉兴市青年工匠”14位,“浙江省机器人教学示范建设学校”品牌彰显。
1“双维提能”:高标准打造校内外教学基地
(一)提能升级“五级四层三段”校内教学基地。依据“新手→生手→熟手→能手→高手”的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五个等级,按照职业入门化教育、职业关联性教育、职业功能化教育、知识系统化教育的课程能力发展四个层次,以工业机器人技术装调、应用、维护等岗位群的典型任务为布局逻辑,建设“基础→进阶→综合应用”三个阶段的实训室。
(二)提能升级“双学院双中心”校外教学基地。一是政行园校联合成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,联合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企业学院;二是建立工业机器人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,形成“双学院双中心”的校外教学基地布局,使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对接。
2“四层赋能”:全链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
立足工业机器人专业领域知识、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,以课程能力发展四个层次为基底,明确学生“专业基础、专业核心、创新创业、岗位适应”四大能力培养目标;以校内校外交替实践为特征,构建“基础训练、进阶强化、综合运用、岗位实习”四大模块和“常规实践、专项实践、创新实践、综合实践”四个层次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教学体系。
3“三道显能”:全景式铺就技能成长快车道
(一)“专业”制打通竞赛团队多元并轨道。从专业集群的多个专业中挑选师生组建技能竞赛团队,渗透技能竞赛的多岗位需求,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。
(二)“小导师”制畅通竞赛技术传帮并进道。由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组建“小导师”团队,充分发挥“小导师”的传、帮、带的主观能动性,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团队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。
(三)“技能节”制夯实竞赛苗子梯队成长道。构建“人人参与、班班比赛、专业大覆盖”的专业技能大赛体系,根据不同年级、不同课程、不同要求设定比赛项目,为竞赛梯队搭建提供人才储备。
4“三圈储能”:全方位深化育人载体圈
(一)扩大校企合作的“朋友圈”。开展访企拓岗行动,走访调研企业40余家,其中与10家企业签订扩大课程开发、教材开发、数字资源开发等内涵式合作协议,搭好新型“朋友圈”平台保障。
(二)打造校企贯通的“导师圈”。建立健全校企人力资源贯通机制,打造高层次导师队伍保障。一是落实企业专职导师聘任制,引进企业高管、企业技术骨干等优质企业导师,联合校内专任教师,组建实践教学专班;二是落实企业特色导师客座制,设立“工匠讲堂”,定期邀请行业、企业的领军型高技能人才进校宣讲。
(三)精耕校企一体的“服务圈”。依托跨企业培训中心,开设企业课堂,开展入企研修、实地参访、面试双选等一系列活动,健全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保障。
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紧抓省级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契机,全面深化产教融合“2433”行动,让学生树匠魂、炼匠艺、践匠行、成匠人,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,力争把“校园工匠”打造成一张学校的金名片,提升引领力。